辩论,是一场思维的游戏

来自中山大学的沈凌和梁亿鹏曾是“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一对才思敏捷、配合默契的搭档,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夺得过第十七届全国总决赛亚军。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位辩手一路过关斩将、又是什么使他们在短短两年内成长为优秀辩手呢?

通过比赛迅速进步

“我们参加过的小比赛不少,但是像外研社举办的大赛也就两三场吧,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ABP亚洲英国议会制辩论赛,香港辩论公开赛,还有在我们自己学校办的广东英语辩论赛,”沈凌认为自己参加比赛并不总是带着夺奖的心态,更多的是希望能接触到更广阔的辩论圈,在实战中能让自己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尤其是在香港比赛时,遭遇过的东南亚选手让他惊叹对手思维方式的新颖。“国内的选手毕竟接受的是同样的基础教育,和其他国家的选手比赛很受启发。”

经过与其他辩手的切磋与交流,梁亿鹏在评价不同地区辩手的风格差异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感觉北方辩手的优点在于积累深厚、想问题的角度多样化,对论点的把握也比较迅速。而且华北地区辩论风气浓厚,去韩国、日本比赛的机会多,这些条件都优于华南地区。”

英语阅读关键在精读

两人都有坚持英语阅读的习惯。沈凌说,自己非常喜欢《经济学人》的评论,还有《泰晤士报》,而新闻来源则会依赖新华社,会有意识地同时参考多个立场的观点。梁亿鹏表示,自己的英语阅读量其实不算大,“关键是精读,看一篇新闻需要研究它的背景和起因,尽可能把一个事件读透。”沈凌则补充,辩论改变了他对待社会新闻的态度,排除情绪化的第一反应后剖析事实,这个思维游戏是自己目前最突出的爱好。

用词精炼是辩论利器

在辩论中,沈凌和梁亿鹏最突出的特点是快速流畅的表达和清晰的逻辑。曾有部分外籍评委觉得中国辩手的语速有些快,以至于论点不够清楚明确。那么沈凌和梁亿鹏是如何平衡论点清晰和语速快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沈凌用四个字道出了他们的秘诀,即“用词精炼”。

“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信息包含在最少的词语中。有的辩手很喜欢把别人的论点在POI中复述出来,这就用掉了半分钟的时间,而我们往往就是一方面简化对方的论点,一方面简化自己的论点,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自身的英文能力”,沈凌说道。他推出梁亿鹏作为例子,“他在一次比赛时用了‘contingent on the scene’!如果在表达‘Because people will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argument…’的意思时,不用contingent on这个词组,可能必须用很多句子来解释,降低表达的效率。

针对角色选择策略

沈凌、梁亿鹏还提到,不仅提高句子的效率是辩论中十分重要的方面,BP辩论中不同角色也有不同的打法和技巧,需要随机应变。以一次辩题为This House believe that forgiveness by the victim should be accepted as a mitigating factor in sentencing(受害人的谅解应作为从轻量刑的原因)的比赛为例,当时的中山大学处于反方下院的位置。“因为不知道上院会讲什么,所以我们在讨论时会尽量让论点的覆盖面广一点,但一开始并不会把每个点都挖的特别深。辩论开始以后我们再根据正方的论点调整自己所说的内容。我们今天对正方上院立场的预期是准确的,即为什么forgiveness可以使罪犯更容易被感化,从而得到一个更好的悔改的效果。但正方下院提出利用这种方法去推进司法系统的变革,是我们没想到的,所以删去了很多一开始想到的点。”

而在另一轮比赛中,中山大学的这两位辩手作为反方上院,大胆使用了“challenge the definition(挑战定义)”的策略,对正方上院提出的“非洲津巴布韦等政权不稳定地区的政府无法提供公共福利”提出质疑,指出该设定失于偏颇,并将辩论赛的主题重新拉回“正轨”,从accountability (公信力), transparency(透明度), feasibility(可行性)等方面阐述了政府比非政府组织更适合提供public welfare(公共福利)。正是这种随机应变的风格和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创新的个性,让他们在淘汰赛中能脱颖而出、顺利挺进全国8强,并最终夺得第十七届全国总决赛的亚军。 

 


宏辞论道,纵横天下

————————————

思辨精英:china_deb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