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观摩感悟:PEP《英语》七下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文/张雯雯

2016年3月23日,我们研究生有幸参加了青岛市初中英语教研活动——七年级下册Unit5教学展示(同课异构)。在活动过程中,我观摩了崂山三中刘彩妮老师和青岛五中姜勇健老师精彩的展示课,同时聆听了教研员张志清老师的点评,感觉这次活动收获颇丰。


在教学展示环节,两位老师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孩子完成阅读学习。刘老师采用的是小步子方式,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学习,理解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复述段落内容,最后整体理解、复述文章;姜老师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方式,先让孩子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再细读文章,提取主要内容,然后整合文章,并利用思维导图复述文章内容,最后通过拓展阅读练习思维导图。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各有千秋:刘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细致,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整个过程比较僵化,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感;姜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但没有深层挖掘文章的逻辑关系。可能刘老师的方式更适合能力高的孩子,姜老师的方式更适合大部分能力一般的学生。我认为,无论哪一种方式,只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都算得上是好方法。


在两位老师的讲课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学生的反馈也不同。刘老师很耐心认真地评价孩子的回答,评价内容也比较具体,比如说得流利、详细等,但姜老师的评价缺乏真诚,无论孩子回答得怎样,只是用“good”等一般词汇评价。出现这样的差异,我觉得还是有原因的,刘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她已经从关注教师自身转为关注学生,能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老师对学生的反馈,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表现。但是姜老师属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没有刘老师丰富,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忽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这一点告诉我,老师对于孩子的评价要做到丰富真诚,用心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会感受到爱,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同时,孩子遇到学习障碍时,老师不能一味地赶进度,而是应该有所停顿,引导孩子走出障碍。比如说课堂上,孩子们对“ivory”这个单词不熟悉,经常读错,老师就应该停下来,讲解这个单词的发音,让孩子们养成拼读音标的好习惯。

我觉得刘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给孩子们的指令很清晰。在做小组活动时,她让孩子角色扮演成大象,介绍自己的象征意义、才能、生存状况,并说出想对人类说的话。这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所以她就播放了自己班孩子录制的视频,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模板,孩子就可以仿照进行编排。视频的效果是一目了然,比文字更清晰明了。
姜老师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对于思维导图的运用。他将课文中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首先是通过问题(eg.Why/What/How)的引领,再出现抽象的概念(eg.facts and figures),这需要孩子进行思维转换,是个思辨的过程。又运用思维导图复述文章,有利于孩子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最后的拓展阅读,训练孩子用思维导图整理文章信息,作业是仿照课文,利用上面的思维导图进行书面输出,为孩子搭建了很好的支架,他们就知道如何去做,所以这是个有效的作业。


这次观摩之后,我对“思维导图”进行了搜索,整理了以下资料: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够
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
思维导图功效如此强大的原因。首先,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它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其次,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


思维导图是一种创造性的和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能够用文字将你的想法“画出来”。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它们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它们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

文/纪婷

 2016年3月23日,我们有幸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在青岛第五中学举办的青岛市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教学展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这次的同课异构教学总体来说对我产生的影响很大。

之前我听说过同课异构这个概念,但当时我对这个名词并没有什么了解,今天第一次体验这种授课形式,总体来说对我的震撼很大。对于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老师通过不同的讲授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今天讲课的教材是PEP七年级下册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Section B 2a-2c的内容,首先讲课的是刘老师。刘老师的声音甜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有代入感。
Lead in:刘老师通过让学生看大象画画的video来进行导入。

Pre-reading:在学习文章之前,老师让学生free talk,进而引出Thailand以及symbol这两个单词,同时让学生跟读单词。
While-reading:第一部分fast reading,刘老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回答“What animal is the article talking about?”,当学生说出“elephant”的时候,老师继续追问从哪里得出的依据,伴随着在文中圈出elephant以及图片,老师引导学生在速读的时候要寻找明显的图片或是提示文字。然后,老师又询问学生“Where is the article from? A newspaper or a website?”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圈出website以及标题栏帮助学生快速寻找答案。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可以看出刘老师在处理文本时的精细。同时通过引导,刘老师帮助学生掌握了阅读技巧。

 随后是careful reading,在这部分的处理,刘老师采取了小步子、小段落的方式。老师先让学生读第一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Who writes the website article?
2)Why do they write the article?
3)Which country’s symbol is the elephant?
4)Why is the white elephant on the flag?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让学生听录音机跟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关键词进行复述,这项任务完成后刘老师又以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找出第一段的main idea。这样,第一段的学习就结束了。

 接着,刘老师进入到第二段的学习,和第一段相同,刘老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第二段的文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What can elephants do?
2) Why do people say the elephants never forget?
完成这两个问题之后,刘老师采取了相同的方式:听录音跟读,然后根据屏幕上的关键词复述文本,最后以找main idea结束学习。
在第三段学习的开始,刘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了单词。刘老师圈出“3,000”带领学生学习thousand(千)这个单词,并帮助学生拼读“100,000”,然后刘老师引出in great danger(处于危境中)这个词组,让学生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又通过象牙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了“ivory”这个单词。第三部分的收尾同样是听录音跟读,然后根据屏幕上的关键词复述文本,最后找main idea。

学习完第三段之后,刘老师让学生选择出最适合文章的标题,然后让全体学生根据老师的贴纸来retell整篇文章,这样就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学习。
Post-reading:刘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role-play(让学生扮演大象),在小组活动的开始,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学生role-play的视频,然后让小组合作扮演,同时给出了参考形式:
 
Homework:最后,刘老师以作业结束了整堂课的教学,刘老师的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作业。

接着是姜老师的课,首先第一步lead in。
Step 1 Lead-in
姜老师通过快速播放小动物的照片让学生brainstorm,说看到了那些小动物,然后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接着引出some animals are in danger,在这里姜老师又引导学生反复读in danger这个单词。然后老师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elephants?”来引出所学课文。

Step 2 Fast reading

姜老师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然后画出每段的中心句(topic sentences),在这个过程中,姜老师细心地给学生提供了tip:You can often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在之后,姜老师又让学生为文章选择最合适的题目。

Step 3 Careful reading

姜老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整体感知文章,然后从细节上让学生逐步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The first flag had __________________.
●It is a symbol of __________________.
●Elephants can _______________.
●Elephants can _______________.
●Elephants can _______________.
●Elephants can 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过程中,姜老师引出了symbol这个单词以及详细讲解了get lost这个词组。
然后,姜老师进入了第三段的学习,姜老师让学生阅读第三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Why are the elephants in danger?
 ●How many elephants are there now?
 ●What can we do to save the elephants?
在这过程中,姜老师帮助学生学习了“3,000”以及“ivory”的读法,同时让学生观看了关于人们为了得到象牙买卖而杀害大象的视频。

Step 4 Reading

学习完整篇文之后,姜老师让学生大声读课文然后分别请三位学生朗读段落。

Step 5 Group work: retell the passage

朗读完文章之后,姜老师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mind map来复述文章大意,然后邀请两组同学上台展示。

Step 6 After reading

小组活动结束后,姜老师又让学生思考中国哪里有大象以及你认为在中国什么动物处于危境,进而引出大熊猫的练习。

Step 7 Group work: mind map

姜老师先让学生根据原文独立完成mind map,然后小组讨论正确性。

Step 8 Summary and Animal protection

姜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然后呼吁学生保护动物。No dealing, no killing.


Step 9 Homework

最后,姜老师让学生根据mind map给美国的笔友写一篇小短文结束整节课的教学。

在老师的两堂课结束以后,教研员张志清老师为我们对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刘老师对课的处理采取的是小步子、小段落,层次分明,对文章处理地很精细,而姜老师的课采取的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阅读方式的体现。在抓关键句的时候,刘老师采取的是通过在对每一段落有深刻理解的条件下归纳总结出段落大意main idea的方式。姜老师采取的是topic sentences的方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再分析detail,虽有不同,但都是很好地处理方式。

与此同时,教研员老师也提出了一点小的意见,例如在刘老师的课上,是否需要在每读完一段之后都要进行retell,这样是否打断了阅读的整个过程,是否会让学生感到些许紧张?同时,刘老师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梳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空间,刘老师的课堂控制过多,没有让学生自主发挥;最后教研员老师指出刘老师对于贴纸的环节可以用板书,这样能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对于姜老师的课,教研员老师指出,姜老师在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的时候采用的是what,how many,why这种特殊疑问句,但是在进行整篇文章复述的时候却是抽象的陈述性句子,可能会使学生无法快速地转换思维,造成一定的困惑。同时,姜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少,只有“good,thank you”等少量词甚至有时候没有评价,这对于语言老师来说不合适。

同时,教研员老师还提出了很多建议:1)对于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一定要注意学生习惯的养成。包括发音的习惯、拼读的习惯和书写的习惯。2)教研员老师指出当学生有学习障碍时,老师应当有适当的停顿,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例如Thailand,h不发音,ai就发ai的音,然后land学生曾经接触过,所以老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拼读出Thailand的发音。3)授课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要让学生能做(真实性),让学生知道怎么做。4)评课老师指出,朗读是必要的,但是朗读放在什么位置却是可以根据需要来做调整的。5)评课老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助力,即当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要给予引导,可以给学生一个支架来帮助学生产出。6)对于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当学生有较高水平的时候,老师可以进行追问,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这两节课以及教研员老师的指导,我收获了很多。要上好一节课不是件容易的事,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一上午,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两点。首先,我们的课堂应该是safe和comfortable的,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没有压力。其次,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体现出学生本位,应该给学生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


文/綦晓琼

2016年3月23日,我和小伙伴有幸观摩市级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听完两位老师精心设计的英语课,我觉得他们讲得都很精彩,让我获益良多。
刘老师的讲课过程比较细,“小步子,快点走”,而姜老师则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大致的分为几个环节来讲解。

首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考虑到正处于小初衔接阶段,所以教学重点应该是听说读写的习惯养成。
在教课过程中,我发现两位老师都从用了很多wh-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开始抛出的问题直接就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慢慢地开始脱离课本,如“What can we do to save the elephants?”这样使得课堂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地看问题。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青岛五中的姜老师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具象的文本思维一下跳跃到抽象思维,同时这样也锻炼了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当然,让学生独自绘制思维导图还是有些困难,因此他给了一些提示,让学生找到主要信息之后补全思维导图,相当于给了一个scaffolding,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另外,姜老师根据这篇elephant的阅读,特别用心地设计了一篇中国panda的阅读,并布置成了作业,让学生课后写一封电子邮件给“美国的笔友”,做到了学以致用,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外国人。

作业部分,刘彩妮老师把作业归类为选做作业和必做作业,这样可能更适合不同个性的学生,避免了作业千篇一律。本来布置作业的目的就是巩固已学知识,检测知识漏洞,选做的作业更有针对性,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也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在给学生减负。

总的来说,两位老师用的都是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通过课堂上设计一个一个的任务(task),让学生参与其中(planning),完成任务,并有角色扮演(report)。此外,都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给孩子搭建一个支架,以学生为中心,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引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