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现在FLTRP OPEN的高中生 ·
专注中国境内英语辩论比赛二十年(注意,此处不仅是一个句式,而是真正的二十年)的“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在近期开辟了一条辅线:FLTRP OPEN,也就是外研社公开赛。
公开赛的概念早已有之,在国内的英辩圈子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起的北京辩论公开赛(BDO)、上海财经大学发起的上海辩论公开赛(SIDO)近年来都十分火热,再往早了还有中国辩论公开赛(China Open)等等,均是不限制参赛选手的身份,只要有兴趣都可组队参加的英辩比赛。
“外研社杯”辩论赛组委会近年来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每年在辩论赛报名启动之际,都有两种声音得不到满足:
1、我们不是在校中国籍大学生,能够参赛吗?
2、报了名之后,我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第一种声音,只能表示遗憾:经由团中央下发给各大高校的参赛通知文件,将参赛者身份限制如下:
比赛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全日制大学中国籍在校生,专业、年级不限。
对于第二种声音,会建议他们好好学习。
...but how?
尽管在“外研社杯”辩论赛多年来的官网(现在已经是面向所有思辨爱好者的思辨精英网www.chinadebate.org)上,一直挂着英国议会制辩论(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的详细介绍,也有推荐阅读的书籍,但是显然,对于抱着积极备赛主动出击心态的学生,这些资料如同"go home and read more"这句话一样,总让人觉得帐然若失。
外研社公开赛,就是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而诞生的。
想让自己大学生活满载而归、誓在大型活动里斩获荣誉的同学,可以把外研社公开赛当做“外研社杯”辩论赛的练习赛,先磨好思想招式和唇枪舌剑,再崭露头角确认江湖地位。
而思辨君也可以对“弱弱的问一下,高中生怎么报名英语辩论赛”和“留学生可以参赛嘛”说道:
来吧,FLTRP OPEN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FLTRP OPEN北京站和南京站,是外研社公开赛的第一波站点,也迎来了第一波非中国籍全日制大学在校生。
北京站公开赛中高中生占了32%,主要来自北京十一学校;南京站有17%的高中生,而按个人积分排名最靠前评出的3名最佳辩手当中,第一名和第三名都是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的高中生,张寅琪和她的队友黄山骄阳。
· FLTRP OPEN南京站获奖成绩突出的高中生 ·
对于FLTRP OPEN开放报名、中学生需要和大学生同场竞技的设置,曾有人表示过担忧,而思辨君记得,陈聪(英辩圈很腻害的全能培训师,此处省略五百字)当时的回答是:我担心的是那些大学生。
从比赛结果来看,在FLTRP OPEN南京站,确实如此。
而南京OPEN最佳辩手第一名的张寅琪同学,正处在国外高校的申请季。目前已经有UCLA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D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C(北卡莱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PSU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OSU (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校,向她伸来了橄榄枝。
在张寅琪的高中生活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是由她和小伙伴拿出课程方案、申请学校批准,并担任选修课老师,开设一整年的“商赛”选修课,这在南外仙林分校国际部的办学历史上也是一件稀罕事。而且在她的课堂上,教案的准备、课堂时间的把控等,甚至做的比不少初登讲台的师范毕业生还要专业。
“举个例子吧,第一节课我给同学们上的是商业策划书的撰写,将策划书分成运行、运营、营销、销售等部分,每一个部分都给同学们详细的讲解,一节课的时间其实就差不多啦。”
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会不会紧张或是哆嗦?
“我是学校辩论社的成员,没少参加过活动,肯定不紧张!”
有丰富的辩论经历在身,课堂表现对她而言自然并非难事。张寅琪已经见了不少辩论圈的世面:
张寅琪的辩论履历
Cornell Cup Beijing Debate Open 2014
Nanjing Debate Open 2015
Xiamen Debate Workshop 2016
FLTRP Cup Nanjing Debate Open 2016
也对各种优质英辩活动十分热衷:
“本次FLTRP CUP南京站,辩题涉及范围广, 从IR的禁核到婚前协定,从就近入学再到Grand Final的指派唐三藏为中国的外交部长。大表哥上课和分析辩题都很到位,各位裁判也都是认真负责的。最美好的是能遇见来自全国各地的辩论爱好者一起切磋讨论,每个人对辩题都有不同的见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感动搭档能一直在身边支持和信任我,希望如果能以中学生身份参加“外研社杯”辩论赛华东地区赛,也一定要继续做彼此的Deputy Leader和Whip。”
看来连续两天不断烧脑的游戏,对学霸来说还远远不够哇!
· TA们的迷之共同点 ·
近年来,优秀的国内高中生收获一箩筐海外名校offer的事迹并不少见。
在年前曾经刷屏的一篇报道,杭州女高中生郭文景被哈佛等一众顶级学府录取,其个人履历中也有一条,赫然写着“参加学校的辩论社,去上海参加全英文的辩论赛”;两年前一位拿到牛津耶鲁等11所世界名校offer的成都女高中生李思缈,也是酷爱辩论的人士,曾参加世界中学生英语辩论赛(WSDC)。
英辩并不是一项大众化的活动,却成为这些学生的迷之共同选择。他们是如何在一众无比丰富的校园活动、课内外活动中,发现并热衷于英辩的呢?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作用其实是相互的,毕竟经过英辩锤炼的学生,在留学申请、出国考试,以及工作求职乃至职场表现上,都能见招拆招、崭露头角。
所以真相或许是这样的:
不是你发现了英辩,而是英辩发现了你。
宏辞论道,纵横天下
————————————
思辨精英:china_debate
外研社和沃动联合推出
思辨训练APP
Pop on
在pop on上一键呼叫
找到各路思辨高手,探讨辩论技巧